12月1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4〕第17号》。公告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目前包含在M2中,尚未包含在M1中。
关于个人活期存款,在创设M1时,我国还没有个人银行卡,更无移动支付体系,个人活期存款无法用于即时转账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而随着支付手段的快速发展,目前个人活期存款已具备转账支付功能,无需取现可随时用于支付,与单位活期存款流动性相同,应将其计入M1。
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应纳入M1。从国际上看,主要经济体M1统计口径大都包含个人活期性质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动性的支付工具。
有观点认为,此次调整符合我国过去多年的金融创新和移动支付的发展趋势,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当前货币金融环境下货币流动性变化。简单来理解,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的流动性强,是它们被纳入M1统计的根本原因。
根据安排,人民银行将于2025年1月份数据起开始按修订后口径统计M1,预计将于2月上旬向社会公布。在首次公布的同时,还将公布2024年1月份以来修订后的M1余额和增长速度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的监管问题,也曾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重大事件。
多年以前,支付账户设计的初衷就是为方便客户网上支付,比如解决电子商务交易中买卖双方信任问题。它与银行账户存在着本质不同,“支付”是其最主要的功能,而银行账户由持牌金融机构为客户开立,账户资金除了支付结算,还具有资金保存、增值等作用。
客户余额在支付账户中属于“预付未付”,也就是备付金。这部分钱的所有权属于用户,却未以用户名义存放在银行。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备付金就像是支付机构的“另类资产”存于银行里,并且还有利息收入。
然而随着一些支付机构的生存压力加大,挪用客户备付金风险便显现出来。支付机构一旦出现严重的经营风险,很可能导致支付账户余额“人间蒸发”。比如浙江易士支付、广东益民支付、上海畅购等支付机构,均因为发生严重的备付金挪用问题,引发不小的社会问题。备付金惨遭挪用,留下的窟窿总要解决。如果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倒还能解决,但若“大挪特挪”,那问题就严重了,毕竟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总规模能达到两三万亿的水平。
基于此潜在风险,支付机构备付金管理必然会加强。
2017年4月开始,人民银行要求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进行集中存管,经过逐步提高比例后,于2019年1月完成100%集中交存。
2021年1月,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同年3月起正式施行。《办法》规范了备付金集中交存后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业务,进一步细化了备付金存放、使用、划转规定,明确了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清算机构、备付金银行相应备付金管理职责,设定了客户备付金违规行为处罚标准。《办法》施行后,严重的备付金违规问题就鲜有发生,因违反备付金管理而被罚的支付机构也较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