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省市、26个试点地区、10家指定运营机构……
中心化管理、定位M0、账户松耦合、零售型、可控匿名、双离线、可编程……
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跨境贸易……
数字人民币试点近4年,基本定义和特征已经几乎定型,也形成了比较稳定以及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但仅从用户端而言,由于数字人民币本身的定位和概念,仍然存在着一些使用体验上的问题,而这似乎也是影响数字人民币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点。
“利息”问题
数字人民币主要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将与实物人民币长期并存。数字人民币与实物人民币都是央行对公众的负债,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经济价值。
也就是说,数字人民币的本质是实现M0的数字化,因此也就有别于银行账户余额的概念,其和现金一样不存在“利息”。数字人民币定位于M0,不计息,其好处在于是央行对公众的负债,和现金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经济价值,以国家信用为支撑,具有法偿性。也因此数字人民币的信用等级和货币稳定性是最高的,且在满足支付条件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能抵制和排除他人使用数字人民币。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理财需求。金融机构也开始针对银行账户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甚至是随用随取的低息理财。而数字人民币不计利息的特点,让很多认为“蚊子再小也是肉”的普通人有些谨小慎微不愿尝试。
此前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曾不止一次表示,数字人民币不应局限定位于M0。他认为,一方面M0的规模相当有限,与银行账户不同的业务类型增加了管理难度,另一方面运营机构需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难以形成预期的投资回报,对于个人而言支付体验变化不大,吸引力不足。
因此,他认为数字人民币需要变革,应该积极推动其尽可能替代所有传统人民币;不应该只是应用于支付结算,而应该广泛应用于所有的金融业务,包括银行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金融业务仍应由金融机构办理,而不是全部收归中央银行直接办理;用数字人民币办理各种金融业务,必须按照业务约定计息收费,而不应该是全部无息免费的。这样才能保证数字人民币的充分供应,充分满足全社会,特别是国际化的需求,充分发挥人民币数字化应有的积极作用。
今年10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在2023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表示,货币数字化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在现有模式下,央行数字货币(CBDC)主要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是无息的高能货币。陆磊指出,假设基于数字货币的可编程性,在央行数字货币上加载关于利率的智能合约,央行数字货币将有机会成为广义货币(M2),期待数研所的探索可以实现货币政策调节央行数字货币利率,达成宏观调控目标。
在移动支付网看来,数字人民币的M0定位是货币性质和发展规律决定的。在数字人民币试点推行以及未来正式推出的初期,数字人民币M0的基本定位是很难改变的。
但对于数字人民币“利息”的问题,移动支付网认为可以通过其它路径和方式来拓展和改变。实际上,监管已经在这方面作过一些尝试了。
早在2022年4月,包括工行、建行、农行在内的多家国有大行在其自有的手机银行App内推出了数字人民币钱包的余额智能管理功能,支持数字人民币钱包余额自动存入银行账户。
同年的8月,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更新后添加了“随用随充”功能,即数字人民币钱包在已关联银行卡的情况下,付款时若余额不足,将自动从已关联银行卡充钱至钱包并完成支付,充钱金额为当笔支付需补足部分。“随用随充”功能的推出,是数字人民币在优化使用体验的一次重要创新,也是其在解决数字人民币“利息”问题的一次有效尝试。
尽管数字人民币的“随用随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数字人民币余额的利息问题,但是另辟蹊径地从银行账户方向来解决,通过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让用户既能享受银行账户计息,又能避免数字人民币支付时余额不足的情况。而这也为运营机构后续在数字人民币的体验优化上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目前数字人民币钱包余额智能管理的功能并未在数字人民币App实装,这或许是碍于各银行在银行账户、活期存款等业务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数字人民币App上无法得到有效释放。移动支付网认为,这项功能的优化和落地将会为数字人民币的余额理财的创新发挥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在数字人民币余额管理和银行账户联动的基础上,运营机构可以充分发挥数字人民币的可编程性,为其余额加载适当的合约条件,在满足相应条件的情况下可转化为特定的银行账户理财存款。加大银行账户与数字人民币余额的联动性,将有效提升数字人民币的使用体验,同时未来将充分释放银行在数字人民币上的金融服务能力。
“绑卡”问题
2023年12月中旬,数字人民币App上支持绑定借记卡的银行名单再次更新,达到60家。
在该名单中,除了9家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外,还有作为2.5层机构的51家银行,包括8家股份制银行、20家城商行、14家农商行、5家农村信用社、4家外资银行。其中,4家外资银行于不久前上线。
数字人民币App试点版上线后,无论是功能还是界面都得到不断优化,其中支持银行卡的绑定从最初的十几家增加到了如今的60家,发展有目共睹。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习惯信用消费方式,通过预支未来收入,提前实现消费愿望。然而,数字人民币不支持绑定“信用卡”似乎成为了部分用户在体验上的痛点。
数字人民币不支持绑定“信用卡”是由数字人民币定位于M0的基本属性而决定的。尽管信用卡类存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形式,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货币的功能,可以用于支付商品和服务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信用卡类存款被视为人们可以随时使用的低风险货币资产,因为持卡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将这些钱提取出来并用于支付商品或服务。因此,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被视为狭义货币(M1)的一部分,以反映人民币供应量与市场需要的流动性相符。
但实际上,数字人民币给信用卡还款的应用场景早已实现。据移动支付网了解,早在2022年数字人民币试点开始之后,部分运营机构便在自家的手机银行App内上线了数字人民币的信用卡还款业务,同时还支持数字人民币购买理财产品等。
也就是说,数字人民币与银行信用卡的应用连接并非不可能。但是目前为何并没有更多的探索呢?一方面在于“手续费”问题,数字人民币具有支付即结算、交易过程零手续费的特点,而信用卡支付脱胎于传统的四方模式,交易过程需要转接清算,同时具有相应的手续费。如果在数字人民币中接入信用卡,那么支付路径到底该走哪个通道呢?另一方面在于,数字人民币与信用卡分属银行内部不同的业务部门,甚至涉及到不同的银行,全面打通并不简单,而且对于银行内部的业务逻辑而言,目前让数字人民币绑定信用卡并没有太大的利益点,甚至有些多此一举。
当然,对于部分用户而言,数字人民币绑定信用卡是有需求的。不过如上述而言,即便是接入信用卡,在移动支付网看来,数字人民币和信用卡的业务仍然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数字人民币可以支持绑定信用卡,但是如果是通过信用卡完成支付那么就和数字人民币没有关系,仍然是通过传统的支付通道完成,手续费和四方模式都不会改变,仅仅是借用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入口。这样一来,既可以实现两者业务上的交互,而不涉及两者属性和逻辑上的变更,又可以通过实现数字人民币与信用卡用户的相互引流。
技术层面的问题永远不是问题,政策和需求才是。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持续推进,数字人民币App不断优化,在用户的“需求”面前,相信未来“绑卡”问题将不复存在。